赏读|三峡移民的家、地方认同与归属感
中国农村移民安置:
定居后的家和归属感
Feng D, Zhu H. Migrant resettlement in rural China: Homemaking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fter domicid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1
Background
背景介绍
三峡大坝的兴建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被淹没,受其影响,当地村民背井离乡,以三峡移民的身份被跨省安置到其他村落。对于这群三峡村民来说,背井离乡相当于失去家园。文章通过对居住在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的三峡移民群体开展定性研究,探讨农村地区的移民在迁入异乡后,他们的身份与归属感是如何被协商与建构。
Research Method
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对移民(migration)、家(home)和归属感(belonging)三个概念进行解析和梳理。接着指出目前涉及家庭和归属感的移民研究话题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却很少有研究明确探讨从农村到农村的内部移民在地方、家庭和归属感的关系问题。
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文章以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为案例地,在2014-2017年先后访问了10个三峡移民安置点,对40位三峡移民和3位负责接管高要三峡移民的政府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以探讨三峡移民乡愁和归属感的形成过程。
△案例地范围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高要三峡移民对家的概念植根于原籍地,他们的家是对过往生活的怀念,这种怀念在老年三峡移民群体中尤为明显。对于一些老年移民来说,老家的怀旧情怀过于强烈,无法返回重庆落叶归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终生遗憾。
三峡移民举家迁移到高要后,他们的地方认同感与归属感发生了变化。在三峡移民眼中,他们对原籍地的身份认同大于对安置地的身份认同。不少三峡移民依旧认为他们是重庆人,即使他们已将户口从重庆迁到广东,却并不认为自己是“广东人”。虽然高要三峡移民有明确的身份认同,但在归属感的体验上却模糊不清。由于难以融入安置地的社会环境,以及搬迁无法再次受到老家的社会服务。许多采访者都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既不属于原籍地,也不属于安置地。 这种两难困境催生了高要三峡移民群体另类的家园实践。在本案例研究中,居住在十个移民安置区的所有移民都有着相同的故乡和移民经历,他们通过怀旧而团结在一起,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跨越地理距离,创造一个家园。在融合当地社会的过程中,这群三峡移民会互相支持。另一方面,他们成立了由各移民安置区移民精英组成的商会,专门处理当地三峡移民事务。 最后文章提到,在三峡移民搬迁时,政府只征用了一定数量土地供他们居住和耕种,没有考虑这些移民的发展空间,并指出未来的农村安置政策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公共土地补偿,以满足迁移者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三峡移民多为农民出身,移民安置地缺乏长期的农业技能的培训,在影响移民生计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份和归属感产生影响。因此,安置地政府部门应当提供长期性的农业技能培训项目,在当地居民帮助下共同改善移民对新居住地的地方依恋与认同。文稿|何兆聪
编辑|谢宇琳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